中国步入低生育水平,值得孕婴童行业恐慌?

2019-01-21 17:13:06     admin

目前,由于人口已经转变完成,人口变动趋向稳定,中国面临着生育率降低、孕龄妇女减少和生育意愿普遍疲软等社会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20-30 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非常高,处于自发增长时期。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早期就提出了三个字——“晚稀少”,即晚婚晚育,拉开生育间隔,但这个弹性政策难以有效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于是,计划生育政策就逐步进入刚性约束——限定生育数量:70 年代中期提倡生育两至三个,1980 年正式提出独生子女政策。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1984 年,计划生育政策又做了调整,即城镇一个、农村一孩半、部分人群二孩、少数民族自治,这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时间最长的一个基本面。2013 年,单独二孩政策放开;2015 年,全面二胎政策放开。但根据我的观察,这绝非中国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的终点。最终,国家将会走向自由生育。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家庭平均属于孩子数量从6 个减少到2 个的速度很快,约为20 年。生育2 个孩子在人口学中有特殊的定义,称之为更替水平,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的则被称为低生育水平时代(如图1)。


01.jpg

截至2017 年年底,我国人口总数13.9 亿,其中,城镇化水平58.5%,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 多万。总体来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大特点:第一,老龄化现象突出,统计发现,中国60 岁以上的老人数量为2.4 亿,65 岁以上的老人总数1.6 亿,分别占到中国人口总数的1/6 和1/9(如图2)。第二,老年劳动力丰富,与之相对的则是年轻人就业压力大。第三,少年儿童人口数量越来越少,2017 年0-14 岁青少年和60 岁以上老人正好达到均衡点2.4 个亿。因此,从2018 年开始,中国已经由养小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养老为主的社会。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关于人口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客观性,尊重人口发展规律;2. 公正性,任何社会的公共政策都是利弊兼收的,要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3. 科学性,每一个结论都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思考;4. 长期性,从出生到死亡,人口事件是长周期事件,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都需要有大尺度的时空观念和视野。至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龄人口生育意愿降低,低生育水平已成为必然走向。据联合国人口统计预测,中国现今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63(如图3)。


03.jpg

2. 总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长期的首要特征。预计到2025 年,印度人口会高超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直至本世纪末,中国总人口将保持在10.2 亿人(如图4)。


04.jpg

3.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共有三个生育高峰,分别为50 年代、1962 年-1975 年和1980年-1999 年三个生育高峰。当他们逐渐变老后,我们将在2053 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接近5 亿(如图5)。


05.png

4. 劳动年龄人口下行,但规模依然巨大。2012 年,中国15 岁-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到最高峰9.4 亿,随后开始逐渐减少,但直至2050 年,依然还有7.1亿以上的劳动人口。虽然劳动力充足,但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招工难现象依然严重,这主要与中国产业结构由1.0 时代进入2.0 时代乃至3.0 时代有关。同时,与此相匹配的技能型产业工人尚未培养出来。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供给呈现出一个V 型曲线,低端和高端两端的劳动力丰富,但由于教育产业化,将中专基本砍光,使得中间出现塌陷,这是一个巨大问题。在此情形下,国家开始提倡渐进式推迟退休,本质是把60-64 岁“低龄老人”变为“大龄劳动力”,增加劳动力资源,缓解养老压力。

5. 人口的综合素质正大幅度提升,这与我们整个消费市场品质的提升直接相关。一方面,随着医疗健康环境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76.7 岁,婴儿死亡率为6.85‰,孕产妇死亡率为18.6/10 万。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3 年。截至2017 年,中职毕业的人数有496.9 万人,本专科735.8 万人,研究生57.8 万人,合计1290.5 万人。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代际的转换,国人的素质在不断提升。以养老院为例,现今老人去养老院,WiFi 等智能设备只是其身外之物,但等我们这一代人变老后,智能设备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对于未来年轻人而言,智能设备甚至会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提升带来的必然结果。

6.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失衡。正常的新生人口性别比应该是103-107,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盛行,在DNA 技术的辅助下,从80 年代开始,这一比例偏离:2004 年,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为121.2;在国家的积极调控下,现在将为113.5,整体还是偏高。过去的30 年里,中国新生人口数量总共为6.92亿,其平均出生性别比为114.7,即使以105 的正常值来计算,我们也将多出3,051 万男性,但现实只会更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如果将这3,051 万男性组成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国家人口排序中能排在第40 位左右,绝对是大国,一个影响消费市场的大国。除此之外,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女性就业的高端性和竞争性不断加剧,她们结婚生子的意愿不断降低。1990 年,30-35 岁的女性只有0.6% 没有结婚,这个数据到现在已经涨到7%,35-40 岁的女性没有结婚的比例则从0.3% 增长到4% 左右。两相结合,中国结婚率和生育率必将大幅度下降。

7. 城镇化水平加速,流动人口将成为决定人口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从20% 增长到现在的58.5%,预计到2020 年将会达到60%,2030 年将达到70%。越来越多的人会居住在城市,其中以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从1982 年的1,100 万流动人口,到2015 年的2.5 亿流动人口,毫不夸张地说,流动人口将成为决定未来一线二线城市的重要力量(如图6)。


06.jpg

 

8. 家庭简约化到了极致。2015 年,中国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为2.97 人,两个人到三个人的家庭占了整个家庭户的51.7%(如图7)。这就导致,在“双独”家庭中形成421 的家庭结构。当今社会,人们平均寿命已经延长到77 岁了,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将愈加普遍,形成N+4 的家庭结构。当然,二胎政策开放之后,422 的家庭结构将会愈加普遍。


07.jpg


出生人口变动趋势

实际上,对于未来人口的趋势性变动,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生育主体逐年递减,生育意愿普遍疲软,出生人数普遍减少。

1. 育龄妇女规模快速缩减。

在生育主体上,我们把15-49 岁的人称之为育龄妇女。观察发现,195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数为1.3 亿,到2009 年增长到最高峰3.8 亿,此后开始减少(如图8)。预计到2025 年减少到3.2 亿,到2050 年减少到2.4 个亿。在育龄妇女里, 20-34 岁被称为生育旺盛期,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在1950 年只有0.6 亿,1975 年增长到1 亿,最高峰值是1996 年的1.8 亿,此后递减,预计到2025 年减少到1.3 亿,到2050年回到1 亿。


08.jpg

从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生育旺盛区的妇女还是育龄妇女,数量都在减少。另据《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发现,十三五期间育龄人口将平均每年减少512 万,生育旺盛期妇女平均每年减少285 万;到十四五期间,生育旺盛期妇女平均每年要减少542 万。

2. 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普遍不高。

从2013 年育龄妇女生二孩的意愿来看,75%的农业户籍育龄妇女愿意生二胎,但这其中已经有48.22% 生育过二胎了;再看非农业户籍育龄妇女,45.69% 的人愿意生二胎,其中生育过的达到11.6%,但在非农业户籍育龄妇女中,还有40.1% 的人不愿意生二胎(如图9)。因此,综合这些数据来看,我国育龄妇女整体生育意愿是疲软的。


09.jpg

3. 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量进入下降通道

在生育主体减少和生育意愿疲软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新生儿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量开始进入下行通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人口死亡率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不断降低,新生儿出生率不断降低,两条曲线不断靠近最终将在2029年交汇,从而导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0 以下(如图10)。因此,中国总人口将由现在的14 亿一直增长到14.5 亿,之后逐渐递减。

实际上,新生儿的数量从1996 年降到2,000 万以下后,再也没有回到2,000万以上。从每一个五年计划来看平均新生儿数量,十一五最少,平均每年不到1,600万,十二五和十三五有所增加,但从十四五开始,又迅速递减。2005 年,新生儿年均增长率有一个波动上升期,这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有关。但是,到2017 年,这一上升期又迅速垮了下来了。根据人发中心和联合国的预测,预计到2035 年,我国0-14 岁人口规模将下降18%-19%,降到2 亿以下;0-2 岁托儿期人口规模下降19%-32%,3-5 岁幼儿期人口下降24%-26%。这样一个新生儿人口规模的下降现状,就是我们孕婴童行业未来将面临的市场变化趋势。

 

 

10.jpg


思考与总结

对于我国人口形势,个人在这里做几点总结:

1.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但绝非决定性因素。我们既不能低估人口变动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也不能随意夸大。要始终牢记,人口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它仅仅只是一个影响因素。

2. 三个不会根本改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规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也不会根本改变。

3. 未来人口变动的基本态势是由人口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不会轻易随着人为想象而更改,现正处于以人口数量矛盾为主到以人口结构性矛盾为主的关键转折期,生育率水平难以抬升至更替水平;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但人口规模巨大仍是首要特征;人口老龄化加速,深度老龄化将是我们的归宿;劳动力资源不断缩小,并呈现老化现象;人口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人口流动仍然活跃,城镇化继续推进;人口出生性别比有望恢复正常,但既往偏高出生队列的衍生出来将显现;生育人群规模缩减,出生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4. 为应对人口挑战,个人觉得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发现机遇,主动应对。国家生育政策仍需继续调整和完善,但无需鼓励生育,建立生育友好型环境即可。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妇幼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合理规划配置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提升家庭功能(生产、生育、社会化和赡养功能等);强化家庭发展能力(经济、保障与支持、学习,社交、风险应对能力等)。

5. 人口是决定消费市场规模、结构、质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大势不可挡,但随着人们教育素质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改善,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以及人们越来越往城市聚集,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档次和消费结构一定会不同以往,这一系列的市场变革,都将决定着我们未来孕婴童行业的市场。